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它是中国建筑界宝贵的创作元素源泉,也是抵抗“国际化”和“标准化”的有力武器。本文对当今建筑界缺乏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问题提出质疑,希望通过案例分析找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正确表达,以找到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中应用的通用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标准化;国籍;创新
传统与现代是建筑永恒的话题。马丘比丘宪章指出:“不仅要保护和维护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还要继承文化传统。”美国著名建筑师查理士摩尔认为,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蕴含着人类赋予的“文化能量”。 ”可以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地位,并熟悉和热爱自己的环境。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到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这种“文化能量”。任何“新创造”都不可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在新建筑中体现传统,在现代生活中体现民族文化根基,是建筑师创作的夙愿。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而必须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并以现代的方式体现出来,实现当代建筑的创新。
1。建筑领域设计现状
1.1。 “标准化模式”的出现
近年来,由于我国建筑领域建筑师对国际风格的盲目推崇,以及行业和政府片面追求建筑数量而导致的机械化批量生产,大量城市都变得一样了。民族性、地域性的缺失、自我风格的泯灭,成为许多中国现代建筑和建筑师面临的严重问题。
从城市总体规划看,布局缺乏总体规划;从单体建筑来看,建筑缺乏自己的民族特色。由于追求数量,建筑的质量和特色被削弱甚至忽视。这导致大量建筑按照“标准化模式”建造。这样的建筑没有任何当地建筑的痕迹。建筑的结构和形式已经完全国际化和标准化,民族和传统元素消失了。
1.2。 “标准化模式”带来的危害
一段时间内,国际风格的建筑在中国大量兴建,并被乱用甚至滥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玻璃幕墙结构已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当这些类似的建筑首次出现在城市时,它们一度被视为时尚、进步和现代的象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当我们再审视这些建筑时,我们发现它们与这个时代、这个国家似乎不再那么和谐。它们已经无法表达其所在城市和国家的独特性格。在充满此类建筑的城市里,文化脉络被抹杀,当地的文化符号被遗忘,历史正在一点一点消失。
1.3。解决“标准化模型”问题初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进入了建筑风格多元化时期。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建筑设计师也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作为重点,在建筑创作中高举传承传统的旗帜。但收录的作品良莠不齐、品质较差,甚至还有不少艺术品味较差的建筑。只要提到传统,大屋顶、斗拱等“传统符号”都会被同样地使用。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对传统形式的盲目抄袭和照搬。因此,作品枯燥、呆板,甚至给人以牵强的印象。对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思考现代建筑创作应该如何与传统建筑结合。
注重地域表达是当代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代建筑师对抗建筑“国际化”、“标准化”的有力武器之一。早期现代主义和国际风格设计的核心思想大多强调建筑是科学技术的体现,而缺乏对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之间关系的关注。 [1]想要打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建筑,必须进行地域设计和民族设计,必须深入了解其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只有真正了解外部文化环境,再加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符号,才能得到适合的、彰显中国特色的建筑。
2。表达传统文化的积极案例
2.1.指导思想
崔凯认为:在当代,建筑的美不再是单一的评价标准。纯粹的“美”很难表达地域文化,美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用“文化”而不是“美学”,因为文化是通过进化积累起来的,不是僵化的。而当代文化也是文化,能够表达某个地方当代文化的建筑也能很好地体现地域特色。文化是一种创作态度、理念和意识,应该深深植根于建筑师创作的每一个阶段。在当代建筑设计的实际实践中,一些建筑很好地利用了传统文化符号,给建筑带来了独特的东方神韵。我们要学会“在文化的积累中寻找新的动力”[2]
2.2。案例一:北京香山宾馆
香山宾馆位于北京香山公园丛林中。是设计师贝聿铭对我国民族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的完美个人诠释。香山宾馆的建筑立面在形式上使用了一些传统的几何符号(这个符号被其他建筑师在很多地方引用过)。空间组合继承了中国传统民居的院落布局,并加以整合改造。香山宾馆整栋建筑控制在四层以内。布局蜿蜒,与周围花园布局穿插。采用同样的手法塑造室外和室内空间的整体氛围,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分,不是全貌。它引导你继续前进。”房屋粉刷墙壁上点缀的黑色菱形水磨石窗框和室内的菱形木格屏风窗棂,让建筑在阳光的阴影下呈现出独特的性格。独特的图形魅力。香山宾馆追求的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艺术美。它对中国建筑界继承传统文化、努力创新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2.3。案例2:菊儿胡同
在吴良镛先生主持的北京菊儿胡同实验性改造项目中,建筑师提取了传统庭院建筑的组织方式,并在工程一期中首次找到了庭院群组合的基本模式——“标准“四合院”打造“新四合院”,未来项目将以“标准四合院”为基础,结合保留的树木,形成不同大小的庭院系统,并用新的巷道连接这些庭院建筑师将“新四合院”纳入组团,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空间系统,同时建筑师还参考了原有的形式,在单体建筑的屋顶形式、材质色彩等方面进行了改造,创造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设计完成后,菊儿胡同展现出别样的生活。”改造过程中,吴良镛先生采用了更多进深的数字来强调庭院‘走进’的概念,并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庭院的。胡同吸收了南方民居的“沿线”和北京的“鱼骨式”胡同体系的特点,以通道为骨架进行组织,发展成南北方向的多个“内院”和不同的“跨院”。在东西方向。这突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3]
菊儿胡同住宅建筑的设计保留了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布局,也保留了中国传统民居重睦邻亲的精神内核。在建筑形式上,屋顶的处理将平坡屋顶各自的比例以精确的“度”分布,让人感觉这是一座现代建筑,又具有传统坡屋顶庭院的味道。在建筑色彩和材料上,基本沿袭了灰瓦白墙的传统形式,深红色的点缀提醒人们这是一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社区顶层的阳光房告诉人们,它是一个现代化的产品。这里同样的白墙黑瓦展现了古城的雄伟,与北京老城的形态有机统一,为居民的居住环境注入了新的生活气息,蕴藏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菊儿胡同作为中国现代住宅民族化之路的成功探索,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认可。
3。表达传统文化的正面案例
在现代建筑中,也有一些建筑因过于直白地运用传统文化符号而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建筑不仅没有表达出原本的含义,反而让人感觉怪异甚至丑陋。
英皇骏景饭店位于北京郊区。其外观完全复制了“三福星、禄须、寿”的形象。它很大而且看起来很奇怪。这座“现实”的建筑多次被网友评价为“最恶心的建筑”、“最丑的建筑”。在它自己的介绍页上,清楚地印着“其设计为世界首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功能性雕像建筑,已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英皇骏景酒店能够如此直接地揭示中国传统,如此夸张地渲染历史文化,如此清晰、准确、大胆地反映建筑的“表面”和“内部”,这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其次,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建筑设计追求一种商业文化或迎合某种流行的大众文化品味。这无论是对还是错并不重要。但如果用象征手法在建筑形象上创造出一些新的、不同的东西,那就不是隐喻,也不是隐喻。建筑语言的创新并不重要。把一座建筑做成这么大的雕塑,其实是为了某种广告效果。这种建筑创作方式值得认真反思。建筑文化就是这样“面对”的吗?
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语言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创造某种建筑形象来唤起人们对过去某种形象的记忆,并表达建筑的某种特定意义,并不是任何“符号”,而是经常使用隐喻的手段可以轻松实现的。隐喻在人类思维中无处不在,建筑形式中的隐喻要服从建筑语言本质规律的要求,才能真正通过建筑的本质形式来表达建筑的意义,更好地结合技术,创造出新颖的建筑形象,并通过具体的建筑形式很好地表达了建筑的内涵,这本质上是隐喻在建筑设计中的成功运用。例如,沙朗设计的柏林爱乐音乐厅从表达音乐建筑的文化和精神功能出发,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其空间和形式独特,增强了建筑语言的表现力和建筑形式本身的创新性
酒店外观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的吉祥符号。但如果这种文化符号的运用过于直白、露骨,就会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首先,建筑物的体量与借用元素的体量特征不匹配。 “福、禄、寿三星”是传统文化中三位具有人相的神。然而,在大型酒店建筑中使用人形外观,难免会出现尺度不平衡、扭曲的现象。在中国的建筑传统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不能一概而论地继承。传统不可能完全维持,也不可能完全中断和丢失。它应该经历一个扬弃的过程。
4。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中的常见运用方法
对于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中的运用,要关注现实,尊重地域文化,充分理解其内涵;深刻理解建筑的内涵,从而把握符号运用的方向;充分把握时代脉搏,注重与现代审美意象的融合。组合;在选择文化符号时,应充分了解符号的内涵和属性,避免出现“伪传统”、“伪民俗”建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
到建筑物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地域文化习俗,全面研究现有传统文化符号,梳理地域文脉。整理现有的传统文化符号,理解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符号语义,为建筑符号的提取做好准备。
4.2。把握建筑的象征内涵
了解所设计的建筑需要传达的信息,确定建筑的定位。如果建筑定位为地标建筑,必须具有明确的地标性并传达其重要的象征内涵;如果建筑定位为舒适的居住空间,建筑师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营造一个宜人的环境。掌握建筑的定位是决定建筑体量、造型和选择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前提。
4.3。注重与现代审美意象的结合
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执着于过去,而是继承其精髓,意味着传统文化本身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传统文化更新的过程,就是适宜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传统因素与现代技术手段、现代新生活特征等现代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审美意象有机结合的过程。促进符号语义学的发展。
4.4。避免“伪传统”“伪民俗”建筑的出现
在探索建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误导甚至阻碍了我国现代建筑的进程。比如,有很多受商业利益驱动而建造的“伪传统”、“伪民俗”建筑。它们不仅与环境不相容,而且破坏了区域建成环境的连续性。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找到根源,才能推动当代建筑更好的发展。
5。结论
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我们不仅要停留在形式层面,还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符号的本意,还要把握符号的内涵意义。中国建筑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面对当今建筑文化全球化潮流的挑战,中国人建筑师更应该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从哲学的深度、从传统建筑的演变来研究传统文化的起源、变化和发展。 ,探索继承、发展、创新的思路。 [4]只有这样,建筑符号的语言才能在不断再生中延续文脉,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正确表达。
注:[1]关瑞明,聂兰生。传统住宅设计的未来展望[J].《建筑学报》,2003.12(58-58)
[2]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 [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126)
[3]陈蝶.菊儿胡同——摇摆于传统与现代之间[J].城市博览会,2005(4):47.
[4]洪哲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山西建筑第34期,2008.2.pp34-35
作者简介:
袁云,1974年7月,性别,女,籍贯山东菏泽,最高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理论,山东省暨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推荐参观:传统文化 象征 现代建筑